找到相关内容1991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制戒十义

    道德的人,一个能安分守己的人。所以说“令未信者信,令已信者增长”是寺院对外弘法的根本目的所在。   第八“断现在”、第九“断未来”,这两条是讲我们僧人通过自行化他所获得的果证。断现在就是“现证涅槃”。我们修行,不是要等到遥远的未来才得到受用,而是要在修行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都得到受用,这就叫断现在。就是说,我们的心心念念不要漏失在生死苦海中,不要漏失在三界之内。所谓“断未来”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5752744.html
  • 论师的佛陀观(一)

    佛身、无漏?佛在处处经中,说明如来“诸漏已尽”,“不受后”(大正2.178上),就像“芬陀利生,虽生于水中,而未曾著水”(大正2.28中)般,不被世法所染污。既然佛陀诸漏已尽,证得圆满,何以大众部和说一切部,却为了佛身、无漏问题,而诤论不休呢?他们的症结点在那里?二、佛陀色身之长短修齐:佛陀过去行菩萨行,难行苦行,感得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异于常人之色身。然而佛陀生在世间,佛陀的身量...

    释悟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344466.html
  • 大乘起信论唯识释

    ,以多就恒行不共无明说故,今就通义,且依地上。   登地以上菩萨心境,与异生心境及如来心境不同者,异生心境是纯,无分别智从未现行,无始恒行不共无明──具说应云染污末那──从未暂断现行,故从未 [P1411] 一刹那顷现证真如。如来心境是纯无漏,无分别智恒时现行,一切染法已永断尽,故亦永无一刹那顷不证真如。菩萨心境,则有时同异生,亦有时无漏同如来,有时执障相应染法现行,亦有时智证真如而无明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2343059.html
  • 心内潜藏着无量的种子

    心内潜藏着无量的种子  济群法师  佛法告诉我们,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,其中善的种子,也不善的种子;无漏的种子,也的种子。每个人的种子不同,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:的...每天所起的贪心、嗔恨心、愚痴心、我慢心和嫉妒心,都在滋养着我们的烦恼心理,都在给那些的种子浇水,使它们不断增长,使它们的力量不断壮大,当它们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时,我们的人格就会随之而堕落。反之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4869420.html
  • 论僧格之养成

    艺术………艺术─┼─┐  游戏………游戏─┘ ├──…………僧伽所不宜志  俗染………俗染───┘   僧伽正所宜志之业,仅为学理、宗教、艺术、游戏之能摄归无漏宗学者,则为化俗方便之威仪、工巧、神通、妙辩等。宗教、学理之外道漏者且非所宜志,其五欲俗染之专为,必超然远离,更可知矣。故僧伽首重乎无漏僧律,而僧律之特殊处,即在完全摈除俗染。虽支持身命之不获已条件——若衣食等——亦不令稍存爱欲。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60769790.html
  • 堪萨师公著作《遍益明镜》之3

      堪萨师公著作《遍益明镜》之3   大调伏学处之基制戒的功德:   此(比丘)二百五十三条大戒等八种别解脱学处功德的差别。在制(比丘)第一波罗夷戒时,(佛说:)“由此因缘我观十利,为声闻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学处。云何为十:一摄取于僧故、二令僧欢喜故、三令僧乐住故、四降伏破戒故、五惭者得安故、六不信令信故、七信者增长故、八断现在故、九断未来故、十令梵行得久住故、显扬正法广利人天、我今为...

    堪萨师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2383180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?

    念不起,起念者乃起觉悟之念,染缘者,乃起善恶、是非、爱欲、喜怒哀乐、烦恼、思想,种种俱全,是受薰染,的,人人不是一样的。假如一念不起,亦是见闻觉知,非佛性也,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,见性以后...  问: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? (西安华清法师)   月溪禅师答:佛性乃本来面目,是无生死,无来去,知觉的(知觉者,即本来大觉之觉,非知觉之觉),遍满虚空,充塞宇宙,究竟快乐,是不受薰染,无漏的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9121096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所谓的“四食”,其意义如何?

    之境,生起喜乐之爱,而长养身者,此为之根、境、识和合所生。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。   (三)思食(梵语manah—samcetanakarahara),又作意志食、意念食、业食。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,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,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。如人望梅止渴,精神食粮等。   (四)识食(梵语vijnanakarahara),漏识由段、 触、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6581512572.html
  • 未发菩提心修大乘法密法均非菩萨行

    威德的力量,杀害了很多众生,最后堕入地狱。   这些公案再再显示,如果不发菩提心,则不论修习何种高深之法,都不算是菩萨行,只会沦为小乘修行、世间禅定,甚至堕落恶趣的危险。 ...布施那样,波罗蜜多乘其余戒、忍、进、定、慧等五度以及密乘修持本尊、气脉、明点等(即波罗蜜多乘及密咒乘的所有修行),若无菩提心摄持,均非菩萨行。   例如,以前位贡巴瓦格西,自诩禅定功夫高深,可以入定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菩提心|大乘|密法|菩萨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4174427066.html
  • 末那识与人生的关系

    即功用之意,这样就叫做体持业用。  不独叫做末那,无漏亦可叫做末那,但须加添出世二字以拣非是有;而其定义,殆皆不出乎思量的二字耳。  末那除思量外,还有这几种因缘才名他为意的:一、恐怕研究...,当人们寂静安稳毫无瑕疵的那种善无记心之坦白胸怀表现的时候,何以还是位居呢?大乘谓另一个作祟的意和他并存缘故。关于大乘对此二问题的详细答案,留后再述;且叙印度小乘对于第二问题之解决:一、...

    默如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4142660.html